大荔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查看: 1249|回复: 0

[其他] 10位泗洪历史名人你一定要知道,否则糗大了!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6-1 08:56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1. 三国英豪——鲁肃
  
  鲁肃(172-219)字子敬,东汉临淮东城人,襁褓中丧父,由祖母抚养成人。少年时家道殷富,乐于施舍,且爱好骑射,常率众人游猎于南山(今盱眙县第一山)。
  
  东汉末年,居巢长周瑜曾经过当地,慕名造访鲁肃,经过一番长谈,两位英雄皆有相见恨晚之感,并于井边畅饮长谈。周瑜走时,鲁肃慷慨赠予3千斛食粮。不久应袁术的征召,出任东城长,后来见袁术目光短浅,难成大器。变决然携家眷投奔周瑜,经周瑜引见,与孙权合榻对饮,畅谈天下大事,深得孙权器重。
  
  建安十三年(208年)鲁肃劝孙权拒绝接受投降的意见,主张应早日与刘备联合,共谋抗曹大计,并亲自到湖北长坂与刘备联系。经过百般调停,才组成孙刘联军。并在赤壁大败曹军。因其功,战后,孙权提拔鲁肃为赞军校卫,随军为周瑜出谋划策,多次打败曹军。
  
  建安十六年,周瑜病重,上书孙权:“鲁肃智略足任,乞以代瑜。”周瑜病逝后,鲁肃即被升为备武校卫,统帅三军。鲁肃性格仁厚,胸怀坦荡,目光长远。当初为了维护孙刘抗曹的大局,力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驻兵。后来,孙刘出现矛盾,兵戎相见。鲁肃以大局为重,在与关羽斗争的同时,仍力主和平解决双方的矛盾。对关羽晓之以礼,动之以情,希望重新和好。不久鲁肃被升任为汉昌太守,并率兵驻守江陵。
  
  建安十九年,鲁肃跟随孙权攻破皖城,又被转任为横江将军,[吴书]评价:“肃为人方严,寡于玩饰,内外节俭,不务俗好。治军整顿,禁令必行,虽在军阵,手不释卷。又善谈论,能书属文辞,思度弘远,有过人之明,周瑜之后,肃为之冠。”
  
  建安二十二年,鲁肃不幸卒于军中,孙权亲自为他举哀送葬,诸葛亮也为他发唁吊。
  
  2.战功赫赫:年羹尧(1679-1726)
  
  今江苏泗洪县天岗湖年庄人,是清代康熙、雍正年间人,字亮工,汉军镶黄旗人,父遐龄,进士出身,官至四川总督、川陕总督、抚远大将军,还被加封太保、一等公,高官显爵集於一身。他运筹帷幄,驰骋疆场,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,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,立下赫赫战功。雍正二年(1724)入京时,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,真可谓位极人臣。但翌年十二月,风云骤变,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,列大罪九十二条,赐自尽。
  
  3. 抗夷名将许联镖
  
  在泗洪县界集镇东北的小李庄前,原有一座高高的土墩,这就是清朝道光年间抗夷名将许联镖的墓冢。
  
  许联镖(1801-1867年),字香墀,清泗州仁信乡(今泗洪县界集镇)许圩村人。
  
  童年的许联镖,英俊潇洒,才智过人,读书过目成诵。由于许家世代以习武骑射称冠,这对幼小的许联镖影响甚大,加之许联镖勤奋好学、天资聪颖,从小就练成一身超群的武艺。清嘉庆二十四年(1819年),在许联镖18岁时,中乡试武举第一,一时名闻遐迩,不知其名者甚寡。
  
  道光二年(1822年),清廷举行科举考试,许联镖赴京大比,有以精湛的技艺,再第武进士。从此,步入仕途。
  
  道光十九年(1839年)岛夷(英国)入侵,吴淞沦陷,海疆告急,全省震惊。总督、巡抚会商以凇郡形势艰危、御敌将才难得,联名上疏,奏请曾担任过金山卫游击,熟悉地形,洞悉机宜的许联镖暂行兼护提督,统领主客诸军,授以处理一切防务的权力,而统一军心。道光帝谕允。
  
  许联镖临危授命,胸有成竹。此刻的凇郡城内,人心惶惶,谣言四起,民心混乱。许联镖上任后,一面率众将士昼夜登城坚守,一面清茶谣言,惩治内奸,从而使民心安定,军队士气提高。为了表达自己与凇郡城共存亡的决心,他身怀利刃,以示不成功便成仁。在他的领导下,全城文武官员、郡民士族上下一心,同仇敌忾。英军侦探探得凇郡城壁垒森严,巍然难犯,遂悄然遁去。是年秋,许联镖因功升任河中协副将,奉特旨治理狼山镇。后转任河漕重镇、淮北盐纲巡缉重要关津清江参将。
  
  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夏,奉旨调守山东登州。在此期间道光帝多次召见,垂询军国大事和淞郡守备、清江漕运诸事,对许联鏢赞赏有加。许联鏢备感帝恩,愈加励精图治。抵登州后,亲督水师出洋巡逻。一日,出关查防中与敌遭遇,许联鏢果断指挥,驱舰出击,擒斩洋匪八百余人,俘获敌战舰数艘。此战情况,许联鏢与福建巡府共同疏奏朝廷,得到道光帝优旨褒嘉。
  
  咸丰元年(1851),许联镖父丧,皇帝恩准回乡,服丧期间,他请求辞归。后来,总督、巡抚又多次举荐,都被许联镖婉言谢绝,执意不复出山。
  
  许联镖晚年相继丧子,生活坎坷。同治六年(1867年)农历八月十七日,因旧病复发,逝于清江客邸,后归葬故里。
  
  4. 戚杰与“天官赐福”
  
  戚杰(1548――1581),字翰川,又字世秀,明朝泗州招贤人(原泗洪县鲍集村戚嘴村人),父戚昂曾方正为官。戚杰受熏陶,少而好学,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,戚杰十六岁时,乡试中举,翌年,连登进士榜。早年聘花氏女为妻,未成婚而花氏双目失明。岳父请求戚家晚婚,而戚杰怜其不幸,属守诺言,不负青梅之约,且出语推心置腹:“夫妇,伦也。不娶,彼将安归?”遂结为伉俪。
  
  戚杰为人梗直,刚正不阿,一年,他出外视察民情,发现泗州一带因遭大旱,赤地千里,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,苛捐杂税都有增无减。回京后,他立即奏明皇上大开恩典,免泗州朝粮三年,赈百姓粮草万担。不料,当时西宫翅翼得宠,从中作梗,崇祯帝听信西宫谗言,以“刀兵连岁,国贫库空”为由,没有准旨。
  
  事隔不久,西宫翅翼要返回故里四川省亲游玩,为了在家乡摆威风,便在皇上面前撒娇耍赖,要崇祯帝上旨免去四川朝粮三年,并赈粮草万担,崇祯准奏。圣旨下至吏部,由吏部奉旨执行。戚杰看过圣旨,十分恼火,“泗州天灾地荒,倍征捐税;四川连年丰收,却免税赈粮,岂有此理?”为拯救泗州百姓于水火,戚杰冒杀身之祸,当即提笔挥毫,将“四川”二字各添三点,变“免四川朝粮三年,赈百姓粮草万担”为“免泗州朝粮三年,赈百姓粮草万担”。圣旨下谕,泗州万民齐声欢呼。
  
  事情很快传到西宫娘娘翅翼处,她在皇上面前大哭大闹,奏诉戚杰易旨欺君之罪。崇祯帝勃然大怒,遂降下死罪。戚杰在金銮殿上大义凛然,视死如归,他从容地跪奏道:“万岁,易旨之罪,理当问斩,臣死耐我怨,只是臣有一言如骨梗大喉,今日,当着满朝文武,不得不说分明,泗州”遭灾,田地荒芜,百姓受难,生灵涂炭,皇上置之不顾,而四川丰稔,人畜兴旺,皇上反免税赈粮。一方是缺粮断炊,生命垂危;一方是衣足饭饱,受之有愧。如此道理,怎能服四海民心?而今,臣一死不足惜,万望皇上明察秋毫,以江山社稷为重,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”,说罢,起身挥泪与诸臣告别,自取乌纱伏刑.当时满朝忠良,谁不为戚杰一番动情晓理言辞所感动,纷纷下跪,向皇上再三求情。皇上慑于戚杰在朝中的德威,加之理亏,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,免了戚杰死罪。 戚杰虽免于一死,但却于西宫翅翼结下了不解之仇。最终被西宫逼死。
  
  不久,消息传道泗州,万民悲愤,为悼念戚杰,百姓在泗州城以北五十里处,堆一土堆,称为“天官墓”。一老叟抹泪呜咽道:“我们泗州人多亏天官赐福啊!”直到现在,每逢过年,家家都要贴“天官赐福”的年画和春联,如果新盖住宅,也多写“天官赐福”四个大字的条幅高悬于中堂之上,既有禳灾祈福之意,更重要的是表达泗州人民对戚天官的缅念之情。
  
  5. 为民请命——王卫均
  
  王卫均,字和村,泗州小梁庄人,自幼苦读诗书,聪慧过人,才华出众,清嘉庆五年(公元1800年)。以乡贡中嘉庆顺天举人,由于他博览群书工帖,又学习于成均(即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),因而学识渊博,深受吏部尚书汪瑟庵的赏识,被选入国子监任教。
  
  王卫均在京为官期间,因其博学多才、刚直不阿,深受清仁宗皇帝的赏识。嘉庆九年(公元1804),仁宗皇帝命为钦差,前往山东征粮。当时山东已灾荒连年,民不聊生,饥饿病死者不计其数,“千里无鸡鸣,白骨露于野”,此情此景,引起了征粮钦差的无比同情。事关紧急,人命攸关,心情十分沉痛的,甘冒违抗君命的风险,决定将已征得的三千石皇粮,全部分给灾民,以救灾民于水火。同僚们虽同情灾民,但却不敢违抗圣命,出于对的关心,建议他先奏请圣准,然后再放粮救济灾民。然而救灾如救火,拖延一日则饿倍增,决心已下,顾不得自己的高官厚禄乃至自己的性命,将三千石皇粮全部分给灾民。当他看到一位衣不遮体的老人时,急忙脱下自己的衣服,送给这位饥寒交迫的百姓。 赈灾后的钦差大臣从山东返回京都,他准备好两份奏折,一份是山东灾情实况和用公粮赈济灾民的情况和清单;一份是未经奏请,私自动用皇粮赈济灾民、请求皇帝降罪的奏折。当时他的同僚和手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,害怕这样的好人受到处罚。而却神情自若,在殿前他情真意切,如泣如诉地向仁宗皇帝汇报了山东的灾情,并拿出山东灾民吃的草根、树皮给皇上看,一时四座惊叹不已,仁宗也很受感动,不但没有降罪,反而大发怜悯之心,降旨免去山东征粮,同时加封为督察院副督御史。时隔不久,又提升为礼部左侍郎、文渊阁直阁事。几次科考,仁宗都任命为主考官。时间已过去190多年,而他不畏皇权,体恤百姓为民请命的历史佳话仍在民间流传。
  
  6. 为民请命的参政——常三省
  
  常三省,字鲁轩,明泗州华家沟(今泗洪县境)人,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中进士由礼部郎中受任湖广参政。三省常以孝闻名乡里,初念二老年迈,不忍远行,经父亲晓之以大义,方别亲赴任。刚任职两月,即以还乡奉养二老为由,上书陈情辞职,巡按念其德才兼备,办事精明,极力挽留不允。三省再上书,态度坚决,且情辞恳切,终调任江西参政。
  
  泗州城位于淮河下游,地势低洼,且由于历史的原因,河道淤积,河床增高,给泗州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。从政在外的江西参政常三省虽远在异地,却心系故乡,关注泗州乡民的疾苦,他于万历八年(1580年)多次上书巡按,为民请命,拒理力争,要求愤然决堰,恳求开凿施家沟,疏浚周家桥,以救泗州城池。孰知三省的正确建议竟为当权的总河臣潘季训所忌。潘以保维扬为名,以“危词悍语”为由向神宗弹劾常三省,三省因此被罢官,削职为民。
  
  削职归乡后,三省仍伸张正义,频频上书三省六部,竭力请求为泗州芸芸终众生兴修水利。欲以拳拳之心报乡亲父老。卒遇巡按牛应元解其诚意,遂从中作美,为其昭雪,再登仕途。三省复职后,始终以治水为念,不畏权贵,请求为泗民疏通河道,虽壮志未酬,却永远活在泗州人民心中,广受颂扬。
  
  三省逝世后,归葬于泗州花家沟。其墓于清初随村庄沉于洪泽糊中。
  
  7. 徐国名君、东夷盟主徐偃王
  
  我国夏朝时期,雄距在东方的部租,名称东夷,其首领名臬陶,臬陶生子伯益,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,曾被选为禹的继承人。大禹去世后,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,伯益与启争夺王位,为启所杀。伯益子若木,被夏后氏封于徐,其部落名徐戎,后为诸侯子国,称徐国.商周时期一直为徐国。
  
  徐国的范围为今淮、泗一带,国都建在今泗洪境内的徐城(今半城)、薄薄城(今太平顾勒子附近)、大徐城(城头)。
  
  徐国历史传至32世时,国君即东夷盟主徐偃王,关于他的出身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。据记载徐国第31世徐君的宫人,十月怀胎,分娩时,产下一肉卵。徐君认为是不详之物,命人将其弃入水滨。徐君家孤独母有犬名苍,将弃之水滨的肉卵衔回,孤独母将其放在怀中以体温暖之,遂成儿,取名“徐子诞”,这就是后来的徐偃王。
  
  徐偃王时期,由于他治国有方,素以仁义闻名于世,因此徐国五谷丰登,人民安居乐业,国力不断增强,来朝贡者日益增多,统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。周穆王六年(公元前996年)春,诸侯子国徐国的国君徐子诞,前往周朝锡命(接受赐予爵位),周天子只赐给徐子诞“伯”爵,当时的诸侯国爵位分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爵五级,徐子诞从“子”爵生为“伯”爵,只生一级,甚为不满。归国后,他无视宗周的规定,首先“僭越”称王,将31世的“封君”变成了“王”;同时逾制建立徐国都城。这种“僭越”称王、“逾制”筑城的违规之举,只有统领三十六国、被东南江淮地区的众多方国推为盟主、敢于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徐子诞才敢如此造次。
  
  徐子诞不仅“僭越”称王,“逾制”建都城,而且还有取代周天子的雄心,周穆王十三年(公元前988年)徐偃王率东夷各诸侯国联军向周进攻,当东夷联军进至周东都洛邑时,周穆王正在巡狩西戎的征途上,惊闻徐戎率东夷联军侵洛,火速回兵。同时,周穆王遣使往楚国,命楚国发兵,在周楚联合攻击下,徐偃王率兵回徐,途中徐偃王被杀。
  
  当徐国被楚兵攻破,徐偃王途中被杀,偃王子宗只好率众北徙彭城附近的原武山下,由于徐偃王深受徐国人民和东夷各国的拥戴,在偃王子宗北徙原武山时,数以万计的百姓随之入原武山。徐偃王被杀,周穆王的目的已经达到,为了显示周天子宽大为怀的气度,在偃王子宗北徙了一段时间后,又复封宗于徐,仍为徐国国君。从宗开始,徐国又相传了11世,周敬王八年,徐国被吴王阖庐所灭。
  
  古徐国经过了夏、商、周、春秋,直到战国初期,历时一千多年,在漫长的历史中,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国文化,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。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,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。
  
  8. 忠孝两全——李植
  
  李植,字元直,宋泗州临怀人(今泗洪县境)。小时侯就聪慧过人,而且勤奋好学,两次乡试中举,闻名当时。他曾随父亲到苏轼家中做客,太史晁补之(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)见其气度非凡,夸赞他:“此国士也。”后来,李植被晁补之招为女婿。
  
  靖康元年(1126年),李植奉命督领由400只船组成的船队,护送巨额银两和粮食去犒劳将士,从淮阴出发到达济南。途中历经大小10余次战斗,最后按期到达济南。当时,康王赵构驻师巨野,亲自慰问,并予以嘉奖。
  
  建炎元年(1127年)李植任东南发运司干办公事,在其任职期间,精心筹划,不辞劳苦,常开仓赈济灾民。不久,经丞相张浚推荐,任鄂州通判。到任后不久就排船练兵,镇压了马友、孔彦舟起义。后又因张浚荐功,被升为朝奉大夫,任东南府通判,在任10年,功劳较大,又被升为户部员外郎。
  
  秦会当权期间,李植不愿与其同朝为官,愤然辞职,客居湖南澧陵,19年没出任官职。秦会死后,李植再度出山,被提拔为户部郎中。高宗一见如故,想委以重任。李植因母亲年老,故推辞,不久,母亲过逝,为守孝,二次归隐田园。当时抗金名将刘琦夸奖李植:“忠臣孝子,元直兼之矣。”服孝期满后,高宗体恤他年迈,致让他任徽州知州。因其转变世风有功,频繁转任朝清大夫,直秘阁学士、镇江知府…所到之处,言传身教,匡正了当地风俗。
  
  一年后,金人毁弃盟约,兴兵南下。李植因德高望重,被任命为敷文阁学士、京西河北路计度转运使。后官职屡次升迁,直至辞官回湖南养老。
  
  回归田园后,李植常与胡安国、刘琦等人谈论国家大事、忧国忧民之心并不因辞官二泯天。南宋议和更使他抱恨终身,享年76岁,谥号“忠襄”。著有《临淮集》10卷,庐陵人胡铨为之作序。《宋史》有《李植传》。
  
  9. 辞功卸赏的抗金英雄——周虎
  
  周虎,字子叔,世居泗州临怀(今泗洪县境)。宋王室南渡后,周虎迁居常熟。
  
  宋宁宗庆元二年(1196年),周虎中武举,又经会试,居6第一,任职为武学阁门舍人,并做光、楚二州的知府。
  
  开禧二年(1206年),金兵南下,直逼和州,和州城内兵微将寡,形势十分危急。周虎当时正任和州知州,深知城中百姓的生命系于自己身上,他率将士坚守城池,周虎的母亲何氏愿于儿子共存亡,坚决不原撤走,男儿有泪不轻弹,此时的周虎是泪流满面,鼓励将士:“吾身为将士,一旦离开,便成奔亡之人,既失大节又败名声。生不如死,为报效国家而死,虽死犹存。决定与金兵决一死战。将士无不奋勇相随。历经大小34战,斩杀金国骁将10余名,并亲手射死金右将军石纥。使和州转危为安,江淮局势得以稳定。胜利后周虎坚决辞去战功,不取半点赏赐。只有周母何氏晋封为‘永固太夫人’。和州百姓敬重周虎母子的德行,建立祠堂来纪念他们。
  
  绍定二年(1229年)周虎转任和州转运使,为江淮地区的稳定做出巨大贡献,在当时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。69岁时逝于任上,谥号“忠惠”。
  
  10. 国军名将:宋心濂
  
  宋心濂(1922.7.12-1994.7.14),江苏泗洪人,1938年10月成都中央军校第十六期。曾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受训。历任师长,步兵训练中心指挥官、"国防部"作战次长、第一军团司令陆军副总司令。1983年晋级"陆军二级上将",出任"金门防卫司令官"。1985年升任"国家安全局长",1990年,宋心濂成为"两岸政策的六人小组"成员之一。其他人包括当时的"总统"李登辉、"副总统"李元簇、"总统府"秘书长蒋彦士、"外交部长" 钱复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小黑屋|Archiver|手机版|大荔论坛

GMT+8, 2024-5-3 19:37 , Processed in 0.169574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